新闻资讯 / NEWS

详细内容

文化常识 | 古代年、月、日、时间的表示方法

现代人是用公历和钟表来记录时间的,古人没有公历和钟表,那么古人是怎么记录时间的呢?

纪日法

1. 序数纪日法
用数字序列来记日。如《梅花岭记》:“二十五日,城陷,忠烈拔刀自裁。”《项脊轩志》:“三五之夜,明月半墙。“三五”指农历十五日。
2. 干支纪日法
古人纪日,用的是干支。干指天干,地指地支。
天干有十个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
地支有十二个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
十干和十二支一共可以排列组合成六十个单位,叫做六十甲子:
微信图片_20220819165306.jpg以上这六十个单位,每个单位表示一日。有了这六十个单位,日子就可以记录了。例如昨日是甲子日,那么今日就是乙丑日,明日就是丙寅日,往后的日子依次顺推;甲子日的前一日,就是癸亥日,往前的日子依次逆推。六十个单位轮完一圈后,再周而复始。


如《肴之战》:“夏四月辛巳,败秦军于肴。”“四月辛巳”指农历四月十三日;《石钟山记》“元丰七年六月丁丑”,即农历六月九日。

3. 月相纪日法

这个知识点是文学常识题的“常客”。所谓“月相”,就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。常言道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”,这里的圆缺就是指“月相变化”。

ed5f1dca4f3c9c57cc1ca7fc560314b.jpg

《前赤壁赋》: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”中的“既望”;林觉民 《与妻书》“初婚三四个月,适冬之望日前后”中的“望日”,用的就是“月相纪日”。


朔:每月初一
朏(fěi):每月初三
望:每月十五(小月十五日,大月十六日)
既望:一般指“望日”后一天。(“既”有“已经”的意思)
几望:一般指“望日”前一天。(“几”有“接近”的意思)
晦:每月最后一天

4. 干支月相兼用法


习惯是干支置前,月相列后。如《登泰山记》:“戊申晦,五鼓,与子颍坐日观亭。”


5. 二十四节气纪日


阅读古诗文时,我们还会见到用“二十四节气”来纪日的情况,如《扬州慢》:“淳熙丙申至日,予过维扬。”夏至白天最长,冬至白天最短,因而古人称夏至、冬至为至日,这里指冬至。

微信图片_20220825095128.jpg


纪时法


1. 天色纪时法

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(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小时),它们的名称是: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(yú)中、日中、日昳(dié)、晡(bū)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

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鸡鸣入机织,夜夜不得息。”“鸡鸣”相当于现在的凌晨1时到3时。

再如《芙蓉楼送辛渐》:“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”平明是平旦的别称,相当于现在的凌晨3时到5时。

微信截图_20220819174442.png



2.时辰纪时法


十二时辰制:

古代有一纪时仪器叫“日晷guǐ”,上面往往刻有“十二地支”。

古人使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,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。

子时】夜半,又名子夜、中夜: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。(23:00~1:00)。

丑时】鸡鸣,又名荒鸡: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。(1:00~3:00)。

寅时】平旦,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等: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。(3:00~5:00)。

卯时】日出,又名日始、破晓、旭日等:指太阳刚刚露脸,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。(5:00~7:00)。

辰时】食时,又名早食等:古人“朝食”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,(7:00~9:00)。

巳时】隅中,又名日禺等: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。(9:00~11:00)。

午时】日中,又名日正、中午等:(11:00~13:00)。

未时】日昳,又名日跌、日央等:太阳偏西为日跌。(13:00~15:00)。

申时】晡时,又名日铺、夕食等:(15:00~17:00)。

酉时】日入,又名日落、日沉、傍晚: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。(17:00~19:00)。

戌时】黄昏,又名日夕、日暮、日晚等:此时太阳已落山,天将黑未黑。天地昏黄,万物朦胧,故称黄昏。(19:00~21:00)。

亥时】人定,又名定昏等: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已经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了。人定也就是人静。(21:00~23:00)。

微信图片_20220825095246.jpg

二十四时辰制:

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、正两部分,这样,子初、子正、丑初、丑正......依次下去,恰为二十四时辰,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。 

3. 五更纪时法

 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,用鼓打更报时,所以叫作五更、五鼓,或称五夜。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仰头相向鸣,夜夜达五更。”五更相当于现代的:

一更:19:00~21:00

二更:21:00~23:00

三更:23:00~1:00

四更:1:00~3:00

五更:3:00~5:00

微信图片_20220825095250.jpg

纪月法


1. 序数纪月法

就是用数字来记载月份,如这个跟现在是差不多的,从一月开始,一直记到十二月。

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,称为正月。每个月在先秦时代,大约都是有特定的称呼的,例如《楚辞》把正月称为孟陬,《诗经》把四月称为除,十月称为阳,《国语》把九月称为玄,等等。

2. 地支纪月法

即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,每个地支前往往要加上特定的“建”字。

如杜甫《草堂即事》诗:“荒村建子月,独树老夫家。”“建子月”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。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以戊辰之年,建亥之月,金陵瓦解。”“建亥”即农历十月。

3.时节纪月法

古代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“孟、仲、季”来表示(“孟、仲、季”同时也是古人取字的常用字,用以表示兄弟姐妹排行)。

如“孟冬”指冬季的第一个月,即农历十月。《古诗十九首》中有一首《孟冬寒气至》,就出现了这种纪月方式。陶渊明《拟古诗九首》“仲春遘时雨”,“仲春”指农历二月。

微信图片_20220825095406.jpg



纪年法

1. 年次纪年法

古代最早的纪年法,就是年次纪年法。所谓年次纪年法,指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进行纪年,例如公元前770年,古人记为周平王元年、秦襄公八年等。那么公元前769年,就记为周平王二年、秦襄公九年等。这样,按照元、二、三的次序,依次记下去,直到王公出位或死亡了为止。如赵惠文王十六年《左传。骰之战》:“三十三年春,秦师过周北门。”指鲁僖公三十三年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赵惠文王十六年,廉颇为赵将。”

民国纪年法: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,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。从此又有了民国纪年法。

2. 年号纪年法

汉武帝时开始有元号。以后每个新皇帝即位,都要改年号(称为“改元”),并用年号纪年。后来日本、越南、朝鲜、高丽纪年受到中国影响,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。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号。

年号怎么纪年呢?例如公元前140年,汉武帝立年号为“建元”,所以这一年就记为建元元年,次年就记为建元二年,依次类推。如果年号改了,便按着新的年号,重新纪年。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,称为“奉正朔”。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,就是标志着藩属、臣服于对方了。如在中国分裂的时期——五代十国时,吴越国使用唐、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和北宋的年号,就都是表示臣服。地方割据势力、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建立政权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。

3. 干支纪年法

天干地支搭配,60年一个轮回,周而复始,循环不息。由甲子开始,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。微信图片_20220819165306.jpg

4. 年号干支兼用法


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,干支列后。
如《核舟记》“天启壬戌秋日”,“天启”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,“壬戌”是干支纪年;《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》,“乾隆”是清高宗爱新觉罗·弘历年号,“丁亥”是干支纪年;《梅花岭记》“顺治二年乙酉四月”,“顺治”是清世祖爱新觉罗·福临年号,“乙酉”是干支纪年。




18116229270


语用国际中文教育logo

语用中文外语培训

地址:上海市静安区大田路129弄1-1号嘉发大厦A座26楼
邮箱:yuhua@yuhuamandarin.com
Copyright 2014-2025,All rights reserved

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3352号-1

扫一扫添加微信
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技术支持: 杭州SEO优化 | 管理登录
seo seo
Baidu
map